|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语文试卷-江西省九江市十校联考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5-02-25 14:14:57

试卷分类:高三语文

浏览人数:2人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江西省九江十校联考2025届高三2月开学联考,高中\高三\江西省\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下\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语文试卷-江西省九江市十校联考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图1)

语文试卷-江西省九江市十校联考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图2)


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2
3
11
12
15
答案
D
c
C
0
A
D
C
B
1.D【从更多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转向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错。材料二最后一段讲的是“构建好的人工智
能”,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成长与发展,而不是减少或不再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
2.C【明确了人工智能技术活动的责任主体”是化解伦理风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C(从“人类不能让舒适的假象迷惑主体性意识,人不能放弃自己而沦落成为技术决定论的服从者”可以
看出,文中“真正的自由”应是指人类在“主体意识”方面的自由,如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与追求等方面的自
由。A、D都用AI取代了自己的独立思考,B用AI取代了人类在司法中价值判断。C既体现了为父母尽孝的
价值追求,又解决了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为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
4.方法:事实论证。效果:通过列举大量数据,客观展现了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对数字经济
的外溢效应,有力论证了“人工智能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强大新动能”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
服力。(4分。论证方法2分,效果2分)】
5,①人工智能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注入了动能。
②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伦理风险,对社会结构稳定性构成桃战,人类可能会失去对复杂技术系统的控制,
从而导致人类的灾难。③人类应当未雨绸爆,本着安全可控、促进人类更加平等地获得技术能力、让人成长、
为人类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可能的原则和愿景构建“好的人工智能社会”。(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D(A,“放牛是大家在童年时代的共同经历,有着共同的话题”仅是一个次要原因,从文中看讨论者们对
纯真、自由、快乐的童年时代的深深怀恋才是详写放牛场景的主要原因。B.“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
和光芒”暗含今昔对比,流霹出作者对心地单纯的旧时人们的褒扬和对功利心很强的当今人们的香定。C.“清
新丰厚”“朴拙广阔”“安然祥和”等表达的是老子的理想世界,并非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
7.A【昔日单调的生活色彩”错。“草绿色”是纯真、宁静、祥和的象征,蕴含若作者对昔日美好生活状态
的深刻眷恋)
8.①将行文由上文童年时代的回忆过渡到下文对人类青春时代的回想。②写老子宽和与厚朴的人生哲学,为
“草绿色”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③表达了作者对安然祥和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深化了
主旨。(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黄土高原草绿色的青草味道能够引发人们对朴素、纯真、快乐的童年生话的回忆。②寂静的夜晚能让人
回归内心,回归本真,引发心灵深处对自然与平静的绿色生活的渴望。③喧器、复杂、忙碌的现实生活让人门
向往回到纯朴、本真、简单、安定的绿色生活中去。(6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0.BDF(原文标点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
11.D(“用法和意思相同”错。文中的“孰与”是宾语前置,即“与谁”:“孰与君少长”中的孰与”表比较,相
当于“与…相比,孰…)
12.C【主张下令将禁止私藏书,凡是私藏书籍都要统统烧掉”错。从文中看,禁止是藏《诗》《书》和储子
百家之书,而非全部书籍)
13.(1)拿古代的事来诽谤当今朝廷的灭族:官吏见到或知道而不举报的,与犯人同罪。(4分。“非族”举”
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改变自己的原则去与天下人随波逐流,即使有利,但祸患也潜伏其中。(4分。“屈”“靡”“伏”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14.①身处乱世而能够研究无用的学问,以广其心志,是圣人之道的真正坚守者:②储藏对天下有用的东西
而不求被天下人所用,符合君子处事之道;③能与时世共进退而不失去自己的原则,堪称圣人门徒。(5分。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张问道:“圣人的任命必定是从上天那里接受下来的,但《尚书》上说又是在文祖那里接受的。为什么
呢?”孔子说:“从上天那里接受任命的,是商汤王和周武王。从人那里接受任命的,是舜和禹。如果不读《诗》
《书》《易》《春秋》,就不知道圣人的心意,也不能分辨尧舜的禅让与商汤、周武王的征伐有什么不同。
材料二
丞相李斯上书说:“过去诸侯各国纷争,用丰厚的待遇广泛招募游学的人,让他们为诸侯效力。如今天下
一统,法令出自朝廷,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规章。现在儒生们不学习现行
的政策,却一味地学习古代的典籍,用这些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他们在私下里相互传授,非法教课;听到
朝廷下达的法令,就依据各自的学说妄加评论,入朝则口是心非,出朝就在街巷里议论,用夸大主上的错误来
博取名声,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的高明,率领着众人制造诽谤。如果不禁止这类活动,那么君主的权威就会下
降,臣下就会结成私党。只有严加禁止才有利于国家!我请求皇上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烧掉;除博士
官依职责所藏图书,凡有敢私藏《诗》《书》和诸子百家苦作的,都交到郡守、郡尉那里烧掉。有敢在一起谈
论《诗》《书》的人处以弃市的死刑;拿古代的事来诽谤当今朝廷的灭族;官吏见到或知道而不举报的,与犯
人同罪。法令下达后三十天不烧的,处以黥刑并罚筑长城。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不在焚烧之列。如果有人想
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批示说:“可以。”魏国人陈余对孔跗说:“秦朝将要焚烧先王的典籍,而
您是掌管书籍的人,您处境危险啊!”孔射说:“我研究的是无用的学问,理解我的人只有朋友。秦朝不是我的
朋友,我有什么危险呢!我将会把这些书藏起来,等待他们来搜;搜查的人来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材料三:
孔鲋藏书,陈余担心这会给他带来危险。孔鲋说:“我研究的是无用的学问,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朋友。
秦朝不是我的朋友,我有什么危险呢?”唉!能够研究无用的学问,以此开阔自己的心胸,在乱世中游走,如
果不是圣人的门徒又怎能做到呢?《诗经》说:“手里捧若米去占卜一卦,看我何时能吉利?”吉凶祸福,只
在于我们自己,哪里用得着占卜来决定呢?改变自己的原则去与天下人随波逐流,即使有利,但祸患也潜伏其
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去对抗世俗,自身会遭遇危险,而自己的原则也未能推行。君子的原则,是储藏对天下有
用的东西,而不求被天下人所用。懂得的人当然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了解的人就认为它是无用的罢了。所以
说“他的愚笨是别人赶不上的”。秉持道义来求得内心的安宁,谨慎交友来远离外物,在盗城禽兽横行的社会
里保持黄帝、神农、虞舜、夏禹时代的道德风尚,怎能不吉利,聊里用得着占卜呢?庄周苦于生活在乱世而想
成为散木,也就是做不成材的无用之木,但却没有储藏对天下有大用的人才,捧若谷子担心灾祸深重而躲避到
后羿的射程之外,这恐怕是见识短浅的人所想的吧!懂得进退存亡的道理而不失去自己的原则,用平易简朴的
办法来消除天下的艰难险阻,如果不是圣人的门徒,别人还有谁能与他志同道合呢?
15.B【表达了对友人安然自处、勒学不辍精神的敬佩”错。“地褊未堪长袖舞”是说朋友在偏僻的岭南任地
方官,未得施展才华;“夜寒空对短聚灯”是写友人只能在寒夜独对孤灯,空自叹息。这两句流露出对友人的
深切怜惜)
16.①上句承接前文,是对友人和自己浪迹他乡、漂泊南北的官宦生涯的反思与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早日结束
久沉下僚、漂泊无定生活的渴望;②下句写故乡直耸天际、老藤盘绕的古松,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归隐之意。
③议论与描写有机结合,以景结情,戛然而止,饶有余韵。(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1)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2)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3)示例一: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示例二: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悟桐叶落时(自居易《长恨欧】
示例三: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复《水仙子·秋雨】
示例四: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想院寓居作】
示例五: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
(每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甲:当运动强度比较低时
乙:对人体的作用也不相同(4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①机体在瞬间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有氧代谢很雅满足身体强大的耗能需求(4分。每处2分,指出、修改
各1分)】
20.A.动人心魄(动人心弦)
B.入木三分(细致入微)(2分。每处1分。其它答案,符合语境也可)
21,①句中运用比拟(拟物)手法,将本用于捞取沉在水底的人或物的动作用来说明生活真相的获取,新颖别
致。②生动、准确地指出好的细节应当具有透过生活表象、揭示出真相的特质。(4分。用词特点2分,表达
效果2分)
22.示例一:那些色彩斑斓的画卷一只手牵着历史,而另一只手牵若的是不断流淌的情感与想象。
示例二:那些悠扬动听的旋律一只手拔动着音符,而另一只手拔动的是无尽的情感和回忆。
示例三:那些饱经沧桑的古建筑一只手挽着现在,而另一只手挽着的是普经的辉煌和屈辱。
(4分。句式基本一致2分,意思完整2分)
23.【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普曼的视角来讲述中国文化与美国及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揭示不同民族
精神特质,字里行间洋溢着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及民族特质的高度认同。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来审视材料并确定
立意。
(1)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核来看,三个神话故事都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祖先敢于抗争、永不屈
服的奋斗精神。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熏陶下,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风风雨雨而至今屹立不倒。据此,可将立意确
定为:弘扬奋斗精神,谱写时代华章。
(2)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角度来看,每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同,因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名族精神特
质。中国神话中许许多多的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明显有别于美国和西方神话故事,正是凭借这种民族精神的强
大基因,中华民族才能续写一个又一个的不朽传奇,并赢得了外国人的惊奇和赞叹。据此,可将立意确定为:
坚持文化自信,赓续民族传统。
(3)从外国人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和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现实角度来看,中西文化虽然有显著不同,但这并末
影响查普曼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中西文化的差别并非是阻碍文明互鉴的鸿沟。据此,可将立意确定为:讲
好中国故事,增进文明互鉴,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 提取码:4un7
下载插图

高三语文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